讓文化與文化交流讓情感與情感連接國際詩酒文化大會是一項旨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廣普及詩歌的公益性活動,國內發起最早、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活動內容最豐富。
”近年來,雲岡石窟先後實施了保護維修、洞窟調查、監測係統建設、防水工程、文物數字化采集、3D打印等項目。而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讓雲岡石窟的保護從“粗獷”到“精準”,也實現了文物保護與文化研究的齊頭並進。
石窟藝術走上“雲端”,探索展陳和保護方式雲岡石窟的第十二窟內有數十件樂伎、樂器雕刻,有“音樂窟”的美譽,廣受國內外各界的關注。浙江大學與雲岡石窟研究院合作,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對“音樂窟”進行高保真三維數字化數據采集,再用3D打印技術,1∶1精準複製,讓“音樂窟”成功“分身”,生動“再現”。同時,創新性地采用積木式的複製、組裝方式,方便運輸、移動、組裝,讓“音樂窟”真正能“動起來、走出去”。
雲岡石窟以洞窟數字化為基礎,對典型洞窟數字化建模與三維信息係統構建項目、數字化采集項目等先後實施完成。目前,雲岡研究院與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合作,利用3D打印技術,已成功完成對第三、第十二、第十八窟的等比例複製。
其中第三、第十八窟的複製窟分別放置在山東青島文化傳媒廣場和北京建築大學,成為雲岡對外宣傳的地標建築;第十二窟實現了可拆裝和運輸,目前已完成浙江大學、上海寶龍美術館兩站展覽,今年將在深圳展出。
雲岡研究院數字化保護中心主任寧波介紹:“雲岡石窟的分體3D打印、積木式安裝,開創了超大體量文物等大比例複製的世界先例,在探索將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可移動展示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雲岡石窟走出中國、走向世界邁出了堅實的一步。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位於上海虹口的大陸新村家中病逝。
10月19日作為魯迅逝世紀念日,已逐步融入上海的“城市記憶”,開展一係列魯迅主題文化活動也已形成慣例。第四屆魯迅文化周由中共上海市虹口區委宣傳部、魯迅文化基金會聯合主辦。
自2018年起,魯迅文化周每年秋季在上海舉辦一屆,已吸引海內外數百萬人次在現場或網上參與,社會反響熱烈。業餘弦樂隊“三葉草”在魯迅墓前演奏。
(作者:鑄造設備)